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民大人”在西藏,不负高原不负卿 ——中央民族大学林伟立教授团队2021年赴西藏外场观测

【来源: | 发布日期:2021-07-02 】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林伟立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等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共同在海拔3000 m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藏东南站和海拔在3700m左右的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气象局、达孜高原实验站等地开展了“@Tibet青藏高原大气环境变化联合综合观测试验”。从2021年3月17日至6月21日,实验前后持续了3个多月,转场多个。在观测过程中,林伟立团队主要负责臭氧(O3)生成速率、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等痕量气体的观测。尽管高原观测条件较为恶劣,但实验过程总体进展较为顺利,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观测资料。

1.高原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要悠着点,观测质量要保证

高原地区大气含氧量低、太阳辐射强,且3月初高原风大寒冷干燥,开始很多同学都不能很好入睡,忍受着缺氧带来的头疼等高原反应的折磨。在仪器集装箱运输到达后,差不多花了一个多星期才把仪器架设好,比在平原地区耗费的人力与时间多出一倍以上。高原缺氧环境影响干活的节奏和效率,多变天气也常常来捣乱,林芝地区常常是“十里不同天、一日有四季”。因此,师生相互提醒干活不能太“猛”,要“悠着点”,注意“戴好帽子”和“穿好衣服”等。尽管这样防护,但大家还是有了黑到“一到二个色阶”的表型,这也充分体现了高原强大的大气氧化性的特征(本研究目标之一)。

恶劣的环境也经常影响仪器的工作状态。夜里凌晨两点左右,空调的突然“罢工”,使原本散热受限的仪器内部温度骤然升高报警,大家赶紧爬起来给仪器降温,恢复观测已近凌晨。

恶劣环境尽管给我们生活和观测制造了不小的困难,然而更为挑战的是如何在高原清洁的大气环境中,获得准确的目标数据。这需要我们尽心尽责及时查看仪器状态、仔细维护与严谨标定,尽最大能力保证数据获取质量和观测顺利进行。

图1外场观测


图2在线观测与采样

62FD9

图3外场观测人员合影

2.外场工作中,永远离不开的是集体和合作精神

项目人员来自不同院校和团队,但在外场,大家必须作为一个观测集体。因此,除了负责自己的仪器正常运行外,大家尽可能地相互帮助,互相支援,一起想办法解决观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去驱赶来“捣乱“的牦牛们,一起共享欢乐和忧愁……在观测过程中大家做到了和谐共处,互相鼓劲,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观测过程中每天举行例会,汇报观测情况,交流观测现象,讨论技术问题等。不同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

3.切身感悟民族习俗与文化,践行民大使命

在西藏高原进行外场观测,作为民族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亲身体验到西藏的习俗和文化。位于藏东南地区林芝,树木与植被较茂盛,当地人重视山林保护,原生态环境维持较好,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民族生态学的要旨。

西藏的大气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在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能源利用不断变化等大背景下,前瞻性地认识、研究潜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实现高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务之一。三个月的高原外场协同观测,将为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是民大人践行绿水青山使命的实际行动,也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贡献民大人的力量。

(陈熠、郭淑政、尹晴晴、刘雪莉等供稿,林伟立,周宜君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