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14:00-18:00,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系(简称化环系)教工第一党支部、第二党支部与北京市环境诱变剂协会党支部深度联动,共同举办“筑牢红色根基 共护生态安全——以党建促环境健康研究领域高质量发展”联合党建活动。北京市环境诱变剂协会理事长潘小川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靳洪涛教授、副秘书长李国星副教授等协会成员;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瓮建、院长张严、化环系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以“学术报告+学科研讨”的形式,共话环境健康研究前沿动态,共商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活动由化环系第二党支部书记罗斐贤主持。

活动伊始,院党委书记瓮建与北京环境诱变剂协会理事长潘小川教授分别致辞,为本次联合党建锚定思想方向,即以党建为纽带,凝聚协作共识。
瓮建书记代表学院对协会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系统介绍了学院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成果。他强调,此次联合党建既是双方深化交流、增进友谊的“情感纽带”,更是推动学院环境学科(尤其是环境与健康方向)提质升级的“发展契机”——通过高校与行业的资源互通,可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实践创新”的立体化培养平台,未来期待与协会携手,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上实现深度协同。

潘小川教授则聚焦党建与行业发展的融合价值,他指出,党建是整合行业资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红色引擎”。此次活动成功打破高校与行业间的协作壁垒,为双方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持续以党建为引领,将学术研究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紧密结合,为环境健康领域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实践保障。两位领导的致辞既明确了合作意义,也激发了在场师生的交流热情,为活动开展筑牢思想根基。

学术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协会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轮番登场,围绕环境健康领域核心议题分享研究成果,现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潘小川教授以幽默开场引入《归纳主义与证伪主义》主题,通过经典案例深入剖析科研思维的核心方法论,为在场师生打开了学术认知的新视角;靳洪涛研究员结合实际科研案例,阐述斑马鱼模型在毒理学研究中的“低成本、高灵敏”优势,以及其在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前景;李国星副教授则聚焦公共卫生痛点,通过数据论证揭示大气污染对人群精神健康的潜在影响机制,为环境健康干预提供了科学参考。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军教授分析新污染物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干扰机制;刘月月博士从性别差异探讨消毒剂的环境毒性;王中华副教授介绍质谱成像与空间代谢组学等前沿技术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吴琼同学聚焦微塑料,探索其联合毒性效应;林伟立教授介绍化学与环境系的发展历程、核心研究方向与代表性成果,详细介绍了拟申请博士学位点的规划思路,现场听取了学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为学科升级明确了优化方向。
在环境健康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环节,专家们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定位、方向布局、资源整合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宝贵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双方可在三大领域深化合作:一是人才协同培育,联合开展实习实践、学术讲座,共同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科研联合攻关,针对环境健康领域热点问题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协同冲击科研奖励;三是资源共享互补,开放高校实验室资源与行业实践平台,实现 “高校科研+行业应用” 的无缝衔接,最终构建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的协作新格局。

活动尾声,张严院长代表学院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协会专家的专业指导与宝贵建议表示诚挚感谢,同时向化环系教工第二支部王中华老师为本次活动顺利举办所付出的协调努力致以谢意。
张严院长强调,此次联合党建活动不是“终点”,而是双方合作的“良好开端”。未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化环系将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深化与北京市环境诱变剂协会的联动,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携手破解环境健康领域的关键问题,共同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实施与环境健康研究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王朝英;审校:罗斐贤,林伟立,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