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张丽华副教授在“湿地开垦使土壤剖面上微生物特性均质化”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Wetland reclamation homogenizes microbial properties along soil profiles”为题于2021年3月19日在线发表在《Geoderma》(农林科学1区)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eoderma.2021.115075。
湿地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约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湿地开垦加速了碳的损失,而湿地开垦如何影响土壤剖面的微生物特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东北部三江平原湿地及邻近农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100cm土芯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元素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耕作23年,土壤剖面的C、N、P、S含量均趋于均匀化。与湿地相比,农田土壤中的C、N含量较低,表层土壤(0-30cm)的微生物量C、N、P、S含量较低,而中层土壤(30-70cm)和深层土壤(70-100cm)的微生物量C、N、P、S含量较高。耕作使土壤和微生物的C、N、P化学计量比值变小,其中表层土壤的变化大,深层土壤变化较小。Bray-Curtis差异试验证实了耕作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经过23年的耕作,表层土壤真菌和细菌的丰度分别显著减少了90%和78%,但中层土壤细菌丰度增加了2~3倍,导致了农田土壤剖面真菌/细菌比小于湿地土壤剖面。湿地开垦对土壤剖面微生物特性的均质化影响表明,微生物和土壤元素对人类活动的反应不同,因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土壤元素时,须将微生物与土壤区分开来。
图1.试验田(a)和湿地(b)土壤剖面微生物特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朱欣昊,通讯作者为我院张丽华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郭笃发教授和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EMAIL(生态模拟和融合实验室)负责人徐小锋教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宋长春课题组也参与了该研究。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230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730643)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MS-027)等的联合资助。
张丽华副教授2019年9月作为引进优秀人才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进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任教,主要从事陆地(草原)生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