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生环之声”学术大讲堂丨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环之声”学术大讲堂(第四期)成功举办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7-12 】

2024年7月5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文华楼东区404教室举办了第四期“生环之声”学术大讲堂。本期学术大讲堂邀请到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师汪夏燕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教育部优秀人才汪乐余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白玉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精彩讲座。活动由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张严教授主持,我院化学、环境等相关专业100余名师生与会。

(张严院长介绍本次报告主题)

讲座伊始,张严院长对汪夏燕、汪乐余和白玉三位教授同时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希望通过学习化学分析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学院师生的视野,加深对先进分析方法的理解,激发师生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追求,助力学院各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和升级发展。

(汪夏燕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首先由汪夏燕教授为在场的师生们做了题为“单细胞空间显微操作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的报告。汪老师围绕“单细胞空间显微操作”这一主题,详细解析了单细胞操控与分析系统中“捕获培养、操控、观察、递送取样、分离检测”各环节的前沿技术,如超薄可控温微坑阵列芯片、单细胞固定针对比分析、液流辅助湿法刻蚀实时“可视化”方法等,重点解读了“微纳流控系统的构建”,为单细胞代谢组学质谱分析提供新思路,领域发展趋势。

(汪乐余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接下来是由汪乐余教授以“含氟纳米探针构筑及活体成像分析”为题,介绍了当前活体成像面临的“信号弱、噪音高、穿透浅、靶向难”四大挑战,以单原子钆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19F-MRI成像。汪教授详尽阐述了其课题组在“表面嫁接、共价耦联、内部封装、联合包裹”策略下优化合成多功能含氟纳米探针的研究进展,成功研发出具有高穿透深度、低背景干扰、无毒副作用的全氟化合物磁共振造影剂,为生物成像纳米探针设计与肿瘤精准诊疗开辟了崭新路径。

(白玉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随后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专委会委员、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的白玉教授为在场师生们作报告。白玉教授围绕“单细胞多维度质谱分析新方法研究”主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新型罗丹明类MS标签开发、常压敞开式质谱(AMS)免疫分析新方法、多维度有机质谱流式细胞仪等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尤其是通过有机质谱流式细胞分析新方法,成功实现在单细胞水平对6种目标蛋白及80余种代谢物的同时检测,为单细胞层面的高灵敏、高通量检测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方案。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相关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

(我院专业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此外,三位教授还与在场师生围绕氟纳米探针是否能通过脑屏障、在单细胞里如何获得其纹路等问题积极地展开交流讨论,耐心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讲座最后,学院院长张严教授进行了总结,感谢三位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同时指出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不断地“深耕”的治学态度,值得学院师生学习并激励前行。

“生环之声”学术大讲堂将继续为师生们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大家对学术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激发研究兴趣。

供稿:张欣钰 审校:王乔 陈坦 张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