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是青藏高原的标志,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及生态单元,青藏高原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预警区。已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巅峰使命”任务有5支科考分队16个科考小组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与,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
在北京大学朱彤院士的领导下,我校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林伟立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陈熠作为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2022”——“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的骨干成员,于2022年4月25日到达珠穆朗玛峰北坡登山大本营(海拔5200米),与北京大学(2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人)等科考人员一起,在大本营建立观测营地。通过两天多的艰苦努力,克服高寒缺氧、大风降雪等不利环境因素,率先开始大气化学成分(臭氧O3、NOx)、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通量、三维风廓线、光解速率常数、气溶胶的吸收与散射等的观测,并获得了首批在线观测数据。4月28日央视新闻频道在 “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启动报道中着重报道了这一重要工作进展。
图1. “巅峰使命2022” 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的林伟立教授和陈熠博士
随着大本营观测顺利开展,林伟立教授留守大本营负责该营地的仪器观测及大气样品罐采样工作。2022年4月29日,陈熠博士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春翔老师的带领下,与其他两位博士研究生一起徒步6.5小时到达5800米营地宿营。翌日,陈熠与其他3人前往5950米附近建立新的观测营地,开展冰雪表面NOx通量、臭氧、黑碳、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光解速率常数等观测以及冰雪样品的采样。陈熠博士同时负责5950米处大气中CO2、CH4和持久性有机物的罐采样。5月6日,在5800和5950米的观测顺利完成后,小分队成员和仪器物资等安全撤回大本营。期间,通过仪器交接,冲顶登山运动员带着来自民大的臭氧测量小仪器分别获得了6400米和8300米附近的臭氧浓度,创造了首次在地面直接测量臭氧的新高度。
5月7日下午,大本营观测营地除了O3和风廓线雷达观测继续观测外,其它仪器结束观测并打包完毕。陈熠同学继续留守,负责O3和风廓线雷达观测及直升机搭载臭氧观测仪进行臭氧的飞行(廓线)观测,并配合健康小分队完成最后任务。
5月11日,大气观测和健康测试全部结束,5月12日完成最后一架次直升机飞行观测。至此,“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科考任务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
本次 “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的主要科学任务是:(1)通过外场观测进一步验证珠峰极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高浓度的O3水平,并利用先进的观测手段进一步阐明O3的来源与珠峰北坡冰川风的联系机制;(2)通过冰雪表面NOx的通量观测定量在强太阳紫外辐射下高原冰川雪地表面NOx的释放量;(3)通过甲烷、甲基氯仿等有机物的测量来阐明高氧化性环境对温室气体的影响;(4)通过人体健康指标监测和追踪研究低压低氧及高氧化性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协同影响。
林伟立教授和陈熠博士也同时作为受试志愿者参与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先后在去高原之前、高原期间、回归平原期间进行血样、咽拭子、尿液、粪便、心电图、脉搏等监测。
图2.在科考基地上的朱彤院士(中)与林伟立教授和陈熠博士
图3.本次科考总指挥姚檀栋院士(前排左一)、朱彤院士及科考队员
图4. “巅峰使命2022” 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民族大学和北京大学队员
图5.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观测营地
图6.珠峰北坡5950米观测营地
图7.健康受试志愿者-林伟立老师在大本营采血
图8.健康受试志愿者-陈熠同学在大本营采血